与余秋雨、马兰素不相识,也从未采访过这两位当事人,却虚构出《余秋雨和马兰》的报道在《青年一代》等十几家报刊上发表——编造这篇假新闻的作者最近受到学者余秋雨的批评。7月30日,余秋雨撰写题为《一个劝告》的信,告诫他不要说假话。
余秋雨在信中说:你的文章写了一些生活琐事,全为我们说好话,口气十分善意,这是应该感谢的。但这些事,我们作为当事人怎么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呢?有的虽有影子却又大相径庭,读了忍不住哈哈大笑。我估计你是道听途说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。
对作者杜撰的这篇“不真实的好话”,余秋雨批评说,不真实的好话和不真实的坏话,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。几年前他曾看到一份材料,说他早年的几部学术著作曾产生过国际影响,因为我国一个戏剧代表团曾把这几本书作为礼品送给欧洲某协会。而实际情况是,我国的戏剧代表团当时找不到合适礼品,胡乱送几本书罢了。这些书当时并未译成外文,外国人恐怕连翻都不会去翻一下,谈得上什么国际影响?像这种“不真实的好话”,这种吹嘘,反而会让人家轻视我们,“效果比骂我还坏!”
余秋雨说,以往他对有关自己的这类谣传和攻难一概不予辩驳,这次写信,绝无向作者兴师问罪之意,而是为了纠正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。他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稍稍出一点名,应该自知社会需要自己的究竟是什么,而不应该拿着自己的私事去骚扰民众。“我能给与大家的是文化思考,马兰能给与大家的是表演艺术,至于我们的私事,未必就比千家万户都有的私事更有价值。”
余秋雨还谈到,在社会转型期,广大民众的集体注意力十分值得珍惜,媒体不要去模仿海外那些闲得发慌的小报。